欢迎您登录数学与大数据学院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> 本站首页 正文

墨染歙砚承文脉,灯映鱼形绘乡韵​——安徽理工大学学子赴歙县实践纪实

资料来源:      日期:2025年07月04日 09:36     浏览量:

    7月1日,徽韵知行队一行前往安徽歙县,走遍徽州历史博物馆、胡开文墨厂与瞻淇村,在探寻徽州文化古韵的过程中深入调研,以青春力量架起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桥梁。

沉浸式触摸千年徽州,探寻历史文化密码

    踏入徽州历史博物馆,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殿堂,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徽州往昔的时光之门。馆内,斑驳的青砖黛瓦诉说着岁月的故事,一件件珍贵文物陈列有序,搭配着详实的史料与多媒体展示,宛如一部立体鲜活的徽州史书。队员们穿梭其中,从巧夺天工的徽州木雕、石雕、砖雕,领略独特的建筑美学;驻足于古代书画前,感受璀璨的人文艺术魅力;通过还原的传统农耕场景与商业老街模型,回溯徽州繁荣的经济历史。

活动现场(摄影:团队成员)

非遗工坊里的匠心传承,感悟文化脉络

    次日,队伍走进久负盛名的胡开文墨厂,浓郁的松烟香气扑面而来,一场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 徽墨制作的亲密接触就此展开。在经验丰富的墨厂老师傅带领下,队员们近距离观摩了徽墨从点烟、和料、制墨、晾墨到描金等一系列繁复且精妙的传统制作工序。

徽墨制作(摄影:团队成员)

    车间里,老师傅们专注的神情令人动容。只见他们熟练地将松烟、牛皮胶等原料按照特定比例精心调配,随后在巨大的石臼中反复捶打。每一次捶打都铿锵有力,随着节奏的变化,原料逐渐融合、塑形。“一块好墨,要经过千锤百炼,就像人生,也得经得起打磨。”老师傅一边捶打一边向队员们传授经验。最终,在老师傅的巧手下,一团团原料变成了一块块线条流畅、质感细腻的墨锭。

古村落里的深度对话,青春智慧助力乡村振兴

    7月3日,队伍抵达有着千年历史的瞻淇村。白墙黛瓦的古建筑在青山绿水间错落有致,青石板路蜿蜒曲折,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。这座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的古村落,是研究徽州传统村落的重要样本。

    展馆内,造型精美的鱼灯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。他们手持测量工具,仔细记录鱼灯骨架的尺寸比例,多角度拍摄鱼灯的色彩搭配与细节构造。从竹篾编织的精巧骨架,到彩纸剪裁的灵动鱼尾,每个细节都被收录进调研笔记与相机镜头中。队员们注意到,这些承载着"年年有余" 美好寓意的鱼灯旁,摆放着制作鱼灯的竹条、彩纸等材料,无声诉说着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。

    树荫下,队员们探讨解决之道。设计系队员李媛提出将鱼灯元素融入文具,其他人也建议通过短视频宣传、开发主题旅游路线等方式传承鱼灯文化。最终,大家确定了"非遗+文创+旅游"的发展思路,为鱼灯文化传承注入新想法。博物馆的拓片、墨厂的见闻、鱼灯的资料,都成为他们探索徽州文化的珍贵印记。队长郭珂铭在记录本写到:"村民谈起鱼灯时的眼神,让我读懂了文化传承的分量。"

撰稿:数学与大数据学院 汤圣军

核稿:数学与大数据学院 储兆晶